最近,你有沒有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

是什么樣的片子讓人大附中為此停課半天?
是什么樣的內容讓學校下通知要求學生家長一起觀看?
這就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
這部剛剛在央視教育與法制頻道分三集播完的紀錄片因何引起教育界的強烈討論?
4月19日晚,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
這是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
讓我們首先通過紀錄片來感受一下吧!(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鏡子》A:
《鏡子》B:
《鏡子》B:
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簡單的內容卻反映了不簡單的問題。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卻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
我是一面鏡子
我的面孔
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
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
與他們是多么相似
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
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三個月前
這些父母無奈將他們眼中的“問題孩子”
送到這所訓練營接受“改造”,
今天他們來接孩子回家……
你們看到我沉迷游戲、看到我歇斯底里、看到我不上學不讀書不睡覺…看到我一切的對立;
你們可曾看到我迷茫無措、看到我力不從心、看到我想有朋友想要學習想要被看見…
你看到我們限制你、責罵你、逼迫你…看到我們一切的專制粗暴;
你可曾看到我們的眼淚、自責、愛卻無法表達…
“你不要期待我變成別人,
也不要期待我身上有你想要的品質。”
“我永遠也走不進你心里。”
“你甚至都不曾走近我。”
1
感受
行為有對錯,感受卻總是對的;
我們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行為,但請尊重孩子委屈、失望、憤怒等情緒的權利;
當我們被孩子的情緒激發出自己的部分時,請記得給孩子和自己一個允許;
當我們難受時,最難受的不是“難受”本身,而是別人告訴我們“不應該難受” —— 忽略這一點,就很容易讓孩子憋回淚水,成為不快樂的“乖孩子”。
你是曾經的那個乖孩子么?你是否正在diy乖孩子?
2
替代
每一段關系都是有功能有意義的,與孩子順利建立關系后,咨詢師往往會替代一部分父母的功能。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哪些是必須替代的?
如何替代?
替代多久?
有這種替代是誰的需要?
沒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和人選 or 物選?
3
正常
多次戀愛、屏蔽家長、避談學習、先玩后作業、房門上鎖、玩游戲爆粗口,甚至是逃學、輟學、想自殺、離家出走……
這些看似岌岌可危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正常”
既是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的一些報警信號,也是孩子在用他們的方式面對和解決問題。
只是他們需要時間,需要有人或者獨自,一點點去探尋更優選有效的方案。
所以,其實孩子們都很正常,非要說有病,那叫“青春病”吧。
4
真愛
完全打開自己是很難的,真實的呈現總是伴隨著被傷害的風險。
每一個當下都是目前最好的應對,如果我們足夠勇敢和智慧,敢于放下所謂的套路和防御,也許,一點點打開,讓心更廣大,我們就已經走在遇見真愛,遇見自己的路上了。
5
感謝
紛繁雜亂的人事,打破平靜的刺耳噪音,不得不承擔的某些事,跨星球甚至跨次元的無力吐槽……
有太多太多不想做不想面對不想承擔的事情,當我們硬著頭皮應對時,往往會有別樣的體驗,也往往會有驚喜的結果。
少貼標簽,少設限;動心忍性,感謝遇見。